一、  材積計算

1. 台制:

泛用於台灣地區的木材買賣。

A:製品(製材成品的市場稱呼)1丈長*1寸1寸*=1才

(體積就是100立方寸),但是板料不足1寸厚時需加1分的鋸路損耗。一般而言板料的

定義是寬度為厚度四倍以上時就算是板料。

B:原木,習慣上是以【頭徑平均(長徑+短徑後/2)+尾徑平均(長徑+短徑後/2)】/2*長度=材積。

使用單位為台尺及台寸。

 

2. 英制:

許多進口木材使用北美的交易習慣,為市場上第二種常用的材積計算方式。

英制材積單位為BF,翻譯為板呎,1BF等於1英呎*1英呎*1英吋=144立方英吋,

1000BF 稱為 1MBF。

坊間則誤用為BMF,至今已經積習難改。英制製材習慣為4” 以上的寬度,厚度則為1” ;

1 1/ 2” ;2” 三種,其他沒得指定。

以8呎6吋2吋的材料計算:8*12(1’= 12” )* 6” * 2” =1152/144=8BF

也就是俗稱的8英制才。

 

3. 公制:用於原木買賣,國有林木買賣,公家機關部分木材材積計算。

以立方公尺為一才,體積計算為1M* 1M * 1M。原木之計算與台制相同,只是把台尺換為公尺。

單位換算

 

二、 材料表(例一:人造板)

書房:書櫃 2400*396*2400=2(用mm舉例:2400長*396深*2400高=2座)

(總高-1,的意思是總高度2400-18是指一塊木心板厚度,因為有些木心板不足18mm有些超過,所以我習慣用塊數來減。)

項目

材料用途

尺寸

數量(2座)

材質

消耗數量

1

面板底板

2400*396*18(總長)

4

木心板

1 1/3

2

側板

2382*396*18(總高-1)

4

木心板

1 1/3

3

橫隔板

2364*340*18(總長-2)

12

木心板

4

4

直隔板

2244*340*18(總長-2-踢腳板120)

4

木心板

1 1/3

5

踢腳板

2364*120*18(120mm高)

4

木心板

0

(用4項的餘料)

6

背板

2400*1200*6(我愛用2分板,槍釘才不會穿透,有些則偏用1分板,較便宜)

4

2分合板

 

7

玻璃門

1131(2244/2+9蓋三分的西德鉸鏈)*397(2382/3/2)* 5mm強化玻璃,

玻璃算才,每才為1尺*1尺固為4*1.5=6才/片(這是良心估法)有人算兩尺寬就變成8才

12片*2座=24片

5mm

強化玻璃

144才

8

西德鉸鏈

 

12副

蓋三分

12

9

擱板架

 

48個

銅螺絲

48

10

塗料

可以用木心板及背板的總數計算,共10片=320平方尺/36=8.98坪(算9坪)

透明塗裝

底漆1G、面漆1G、稀釋劑2G

 

材料總計

1. 木心板:8塊(1-5項總和)*700=5600

2. 2分合版:4塊*190=760

3. 玻璃:144才*80=11520元

4. 西德鉸鏈:12副*25元300

5. 擱板架:12副*4個*5元=240

6.  塗料:底漆1G、面漆1G、稀釋劑2G

 

三、 材料表(例二:實木製品)

書房:書桌 1500*800*800=1(用mm舉例:換算成材料表要除以3成為台寸)

 

1桌面板 5.0*28.0*1.2=1      

說明:

僅作為試算參考,材料表不是經過正確設計,按此表購料無法組成一張帶抽屜的桌子。

材料表的數字意義是長度(以尺為單位)*寬度(以寸為單位)*厚度(以寸為單位)=數量。

三個單位的位置是不能亂變動的,上例的桌面是指5尺長,28寸寬,1.2寸厚,如果寫成28.0*5.0*1.2會變成28尺長*5寸寬*1.2寸厚。

另外,28寸等於二尺八寸,現在的木材資源缺乏,要找到整片的木材恐怕不太可能,所以會採用併接。假設以6寸寬5片併接,修正後的尺寸如下。

 

1. 桌面板 5.0*6.0*1.2=5(5尺*6寸*1.2寸=5塊)  材積0.5丈*6寸*1.2寸=3.6才*5塊=18才。

2. 橫桿    5.0*3.0*1.2=2(5尺*3寸*1.2寸=2塊)     0.5*3*1.2=1.8 *2=3.6才

3. 橫桿      2.8*3.0*1.2=2(2.8尺*3寸*1.2寸=2塊) 0.28*3*1.2=1.008*2=2.016才

4. 桌腿    2.8*4.0*4.0=4(2.8尺*4寸*4吋=4支)     0.28*4*4=4.48*4=17.92才

5. 抽屜    2.5*3.5*0.6=8(2.5尺*3.5寸*6分=8塊)  0.25*3.5*0.7=0.6125*8=4.9才

第5項六分板卻算7分的錢,就是前述板類不足1寸的鋸路損耗。

上述是為了方便闡述計算方法,實際的材料表如下:

 

項次

用途

尺寸

材積小計

總材積

1

桌面板

5.0*6.0*1.2=5

3.6

18

2

橫桿

5.0*3.0*1.2=2

1.8

3.6

3

橫桿

2.8*3.0*1.2=2

1.008

2.016

4

桌腿

2.8*4.0*4.0=4

4.48

17.92

5

抽屜

2.5*3.5*0.6=8

0.6125

4.9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總   計

46.44才

總材積46.44才,假設1才80元,總價3715.2元。

 

原木材積計算補述

    雖然公部門林木是以尾徑平方作為標準,但是我經歷過的也有以頭徑平方作標準,也有以頭徑均值加尾徑均值的平方作標準,這三種方式會從價格上反應,也會因為盤商及庫存數量、購買數量等等因素而改變。計算標準也分公制(立方公尺) 、台制(立方尺)、英制(立方英尺)三種。

例題:長度300公分、頭徑60;40、尾徑50;30。【頭徑與尾徑有兩個尺寸是因為原木不一定都是正圓,因此需取其最長直徑及垂直於最長直徑的最大距離作為短徑】

茲將三種算法分數如下:

ㄧ、公制

    在台灣可以說只有公部門才使用公制計算,民間則慣用台制。這一部分十分統一,均是以尾徑為計算標準。計算單位是公尺,材積是立方公尺。

3.0*【(0.5+0.3)/2】2=3*0.16=0.48立方公尺(0.48才)

 

二、台制

    台制為市場通用習慣,計算單位是台尺(約30公分),材積是立方尺。

300公分等於10.0台尺、頭徑為2.0;1.3台尺、尾徑為1.7;1.0台尺

 

(一)只計算尾徑

10*【(1.7+1.0)/2】2=10*1.8225=18.225立方尺(18.225才)

 

(二)頭徑尾徑均計算

10*{【(2.0+1.3)/2】(頭徑均值)*【(1.7+1.0)/2】(尾徑均值)}=10*(1.65*1.35)=10*2.2275=22.275立方尺(22.275才)

 

(三)只計算頭徑

10*【(2.0+1.3)/2】2=10*2.7225=27.225立方公尺(27.225才)

 

由上列三種計算方式得知只計算頭徑對買方較不利,只計算尾徑較賣方較不利,這三種算法其實都反映在單價中,買原木時可以先詢問一下賣家採用哪一種計算方式,也可以避免結帳時產生誤解。

 

 

文武一合

本文回覆格友詢問文武一詞:在木工門窗製作上,看到有些木工師傅會替門窗挖一個"文武曹"來隔音,請教老師什麼是文武槽呢?實際在木工上又如何設計和施工呢?

答覆如下:

1. 廣義來說,木工對於【文武】一詞是指「對稱」或是「成對」的意涵,也稱為【一合】

(文武或文武邊、文武對與一合都是相同涵義,以下均以我的習慣稱呼為一合)。例如作一個彎或歪斜的

門窗抽屜,左右兩邊的曲線成對稱狀態,這兩個相對的構件就稱為一合。再則,如果不是對稱狀

態,而是某一邊必須配合另一邊的構件,也因為必須成對才能完成工件,這類的構件也稱為一合。

2.來文中的【槽】字,不要用既有的溝狀形態來判斷,木工對於開槽是指所有「起線」的工序,因

此其形狀不一定是一邊凸一邊凹的,也有可能開成L形的邊,一邊開正面一邊開反面,這都是符

合【一合】的條件。

3. 較為繁瑣的作法是『龍虎槽』(亦稱龍虎舌),以現代有路達的條件下,其實什麼花線都一樣簡單,

換支刀具形式而已。在以前以手工鉋龍虎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,參觀寺廟時稍加留意大門有沒有

開龍虎槽,就可以猜出當初蓋廟時經費是不是夠充裕。如果是私家祠堂,則可猜出財力夠不夠雄

厚。

所謂的龍虎槽就是門的側面一邊開內圓凹槽,另一邊開外圓凸槽。凹的這邊稱為『』這是特定

名詞,是嘴的意思。凹槽一定要開在左側(由內往外看)的龍邊,凸槽一定要開在右側的虎邊,其涵

意是虎入龍口,主平靜順遂。如果是凸槽在左側的龍邊,那就變成龍入虎口,表示不太平。(這意

涵沒有絕對的用詞來規範,大體上是龍壓虎為吉,虎壓龍為凶)

下次參觀寺廟或祠堂時,可以多一個景點,木作師傅絕對懂這個道理,也絕對遵守這個禮儀規範,

那為什麼師傅在施工時會有左右弄錯的情況?那就是『作損』囉。

4. 文武槽的作用,在室外門有防風、防雨、防盜的功能,至於問題中的隔音,我個人認為較無功效,

因為木製門窗不能作太密合,否則下雨天高濕度的氣候下,門將不易或不能啟閉。傳統上隔音是

用兩層窗來解決的。室內門則有防蟑、防鼠、防蟲、防塵的功能。

5. 施工上與一般的門窗一樣,只是需多加虎邊凸槽凸出的尺寸而已。

 

 

台制材積計算

問題:3尺寬 4尺長5分厚的板材來說~~是幾材??

1.材料單的第一個尺寸是長度、單位是尺。

第二個尺寸是寬度、單位是寸。

第三個尺寸是厚度、單位也是寸。

如果是訂料,厚度之後要寫等於,等於的後面是數量。

 

2.上述材料要寫為四尺*三尺*五分。

以材料表的記述方式則是4.0*30.0*0.5=1。

 

3.單純就這一塊板子計算材積的話,是40寸*30寸*0.6寸/100。

說明一下原由:40寸是長度(4尺),30寸是寬度(3尺),0.6是厚度五分,因為板料不足一寸時要加一分的鋸路損耗,所以五分板要算六分的材料費。

除以100是因為台制一才為100立方台寸,計算式:40*30*0.6/100=7.2才。

 

4.實際上如果用7.2才去計算是虧本的,現今的原木要買道足三尺寬的材料並不是很容易,而且單價也會很高,通常會用併板的方式解決。

記既然要併板,那就必須損耗併接的材料,以四尺長的材料來說最少要損耗兩分,不過這會有風險,而且製材商不見得願意幫你裁切那種兩分的零頭,我習慣是每塊加五分或一寸。

 

5.接下來要判斷三尺寬要用幾片來併接?三片,每片一尺。

四片,每片七寸半。五片,每片六寸。以上的三種方式,一尺寬的材料最貴,四片併的要考慮中國人不喜歡『四』這個數,併板數越多。

材料越便宜但是工資越貴,剩下的就要自己裁決了。

 

6.用五片併板來估算,六寸板是實際尺寸,消耗要多加五分,如果製材商不願意配合或是價格與七寸相當,那就必須製七寸板了。

 

7.材料單:4.0*6.5*0.6=5

 

8.材積:40*6.5*0.6=5;1.56才*5片=7.8才。這是2011/03/31上傳的資料,計算方式有錯誤,思考不周,很抱歉,茲更正於下。

更正:第8項的厚度要更正為0.7(七分)才對。

說明:實際尺寸為5分,因此要買6分板才夠鉋削的損耗,6分板不足一寸厚(板才不足一寸要加一分鋸路損失),因此要算7分的錢。

更正後的材積:4.0*6.5*0.7=5;1.82才*5片=9.1才。

所以估價時要以9.1才去估,不能用7.2才計算。

 

英制材積計算

本文以『北美闊葉樹檢呎標準』為計算基準。

1.分級:它分成FAS雙面、FAS單面、普一級、普二級、普三A級、普三B級等,分級不同其長短及寬度限制略有不同。

2.長寬:長度以英呎為單位,最小為4呎(各級不盡相同)。寬度以英吋為單位最小為4英吋。(各級不盡相同)

3.厚度:僅有1”,1 1/2”,2”三種尺寸。

4.與本文無關的另外一種規格稱為2*4,即2”*4”的角材,作為建築牆構造之材料,不另述。

 

問題:3尺寬 4尺長5分厚的板材來說~~是幾材??

1.材料單的第一個尺寸是長度、單位是尺。第二個尺寸是寬度、單位是寸。第三個尺寸是厚度、單位也是寸。如果是訂料,厚度之後要寫等於,等於的後面是數量。

2.上述材料要寫為四尺*三尺*五分。以材料表的記述方式則是4.0*30.0*0.5=1。(台制寫法)

 

英制材料表:

4’*3’*5/8”=1

長度四呎沒有問題,寬度三呎需要併接,可以用最小的4”10塊併接(其中一塊為鉋削損耗)。或是5”7塊併接(其中一塊為鉋削損耗)。或是6”6塊併接。也可以大大小小合併,花色就隨機或是隨個人喜愛。

英制材積計算:

用4”板寬做例子:4’*4”*1”=10。第一個長度是四呎,第二個寬度是四英吋,第三個厚度是一英吋。厚度的部分解釋一下,因為檢呎標準只有1"、1 1/2"、2"三種,因此只能選擇用1”(8分)鉋掉,損失三分,這是受限於材料規格。

4’*4”*1”=10,先換算成英吋,48*4*1=192立方英吋/144立方英吋=1.333BF

(BF是英制材積單位,1BF是144立方英吋)。

1.333*10塊=13.33BF

材積是13.3BF。

 

一分=0.3cm,一寸=3cm,一尺=30cm 尺為台尺,實際約為30.3cm

一才=30cm×30cm,一坪=6×6=36才 面積才

1. 1寸×1寸×10尺=1才 (體積才)

2.1寸×1尺×1尺=1才 (體積才)

此題算式如下:

套用板材的算式 1寸×1尺×1尺=1寸

7分×0.3cm=2.1cm÷1寸=0.7寸取整數算法

6寸*3cm=18cm÷1尺=0.6尺

一片0.7寸×0.6尺×8尺=3.36才 3.36才×50片=168才

7分*0.303=2.121cm÷1寸=0.7寸取精密數字算法

6寸*3.03=18.18÷一尺=0.6尺

一片0.7寸×0.6尺×8尺=3.36才 3.36才×50片=168才

 

木板的種類也分成好幾種,有些泡水後會膨脹完全不能使用就只能丟棄。

一般製作傢俱的板材約可分成四種:

1. 甘蔗板

為最便宜的板材,耐重度差,一碰到水會完全膨脹,其側面孔狀纖維清晰可見。

2. 壓縮板

又稱中度密集板—是由壓縮粉末所構成。

3. 木心板

上下兩層薄板中間為實木(較能耐壓抗潮)。也寫作「木芯板」,就是以木頭為主要心材的板料,上下兩面為夾板,中間為實木條拼貼而成,夾板表面可以再貼實木皮、美耐板或上漆等。

4. 五分夾板

由五層像夾心般壓縮而成,是最堅固的板材,最不容易變形。

 

常見的人造板類

1. 合板:又稱三夾板

以樹木旋切成薄片,用膠合劑以一層直紋、一層橫紋、再一層直紋的方式,膠合成一片人造板。

三夾板並非都為三層膠合,隨著厚度增加,層數越多,但是都為奇數層。

2. 木心板:

以兩層約2mm的三夾板為面,中間以木材板調為心蕊膠合,稱為「木心板」。

3. 密迪板:

木材纖維(像頭髮般的細絲)抽出後,混合膠合劑,在將之壓注成平板,就是密迪板,也稱為纖維板,有高密度及低密度之別,泡水會膨脹分解。

密迪板很重,敲起來聲音也很結實,但是不要被外表騙了。

4. 粒片板:

以木材粉碎後,混合膠合劑,在將之壓注成平板,就是粒片板,其端邊看起來就像木屑做成的樣子,泡水會膨脹分解。

5. 方片板:

以長片木材薄片混合膠合劑,在將之壓注成平板,就是方片板,泡水會膨漲分解。

 

何謂「合板翹曲」

這是指合板長期儲存最好是平放,不要直立靠牆,以免變形。合理的情況來說,合板的物力性比實木來得穩定。

 

板材的規格及計算方式

分為英制及公制兩種,早期台灣曾經是合板王國,當時大多是採用英制,針對合板而言我們所說的「分」是1/ 8”的意思,6分板就是3/4",換算成公制是19.6mm。

如今合板幾乎全部是進口,習慣上已經改用公制為多,雖然一樣沿用「分」的說法,但是6分已經變成18mm。本來1分約為3mm ,但是臺灣人頭腦好得多,16mm 就算6分,1分板則是用2.4mm 交貨,2分只能買到4~5mm 、3分是賣你7mm 、4分則是10mm ,要買到標準的厚度,還要特別聲明『足分』,還真為難生意人。

 

木料的使用與優點

木材是國內相當喜愛的一種建材,由於木材具有能自動調節室內溫溼度功能,cns相關規定說明可避免支氣管炎、氣喘、風濕、關節炎及過敏症狀的發生,並有吸音、隔音、降低音壓、縮短殘響時間,可消除噪音公害的污染。如果維護的當,木料還有不結露,不發霉的特性,可減少氣喘病,鼻子過敏的產生。

而人們之所以愛用木料建材的原因,在於木料的舒適性高,視覺效果好,不像石材或磁磚感覺較冰冷,但木料的缺點為維護難,尤其以國內的氣候來說,木料施作壁面更要做許多處理及保養,否則難逃蟲蛀及腐爛的危險,或可選擇經由防蟲防潮防腐處理過的木料。

 

面積表示者:1坪=36才,1M2=11才

體積表示者:1才=1寸×1寸×1丈(1寸角材,1丈長)

       1才=1尺×1尺×1寸(1尺見方板料,1寸厚)

       1M3=359.37才

ㄧ般多使用於建築裝修時的材料數量計算。

 

 

 

台灣的PVC管規格

A管=俗稱薄管,用途視情況而定。

B管=俗稱厚管,用徐視情況而定。

W管=水管,用途就是水管。管厚最厚。

橘管=衛生管,用途就是廢水管,如廁所…。會有2種厚度主要是強度的考量,視需求而定。

E管=電管,用途就是穿電線的。管厚最薄。

在使用上,除非是有特定用途,像是水管或電管。其實只要強度夠,厚度可以自選。像國外的規格是分厚度的,不像台灣是分水管電管的。

----------------

2吋(50),3吋(75),5吋(125)……這是公稱,不代表管的實際尺寸。

外徑-2倍厚度=內徑

以同一公稱直徑的管子規格來說,

外徑固定,

厚度和內徑改變。

 

水管的選用其實是要看情況的,

例如用在排水,如果是直接排放到大氣之中,那麼管子承受的壓力會很小,可以用薄管。

如果是有壓力的,例如自來水管,那最好是用較厚的水管。

管路的壓力在每個場所都不太一樣,如果不是很清楚,那就全部都用W管或B管,比較保險。

--

意思是W管、B管、A管如果都是2"的,那麼外徑都相同,

而內徑不同嗎??

是的,因為PVC管的另件,彎頭、三通…之類的,大多是套在管子的外面,所以外徑是相同的,另件才能共用。

但是有分美規或日規,

同樣是日規管,那麼2"的不論是什麼都有一樣的外徑。

美規管外徑會比日規管大一些,厚度選擇有很多很多。

 

台灣是採用日規標準的,但是在某些情況有參雜美規管,像是使用進口設備…

所以外徑也是要注意一下的。

 

橘管在大樓地下室可以看的到,如果是要經過處理設備的,那就表示有壓力,可以用厚管,如果是直接排放,用薄管就可以了。

其實並沒有強制規定一定要用橘管,只是建築的規範會用顏色來區分。

 

屋頂雨水一般來說都是直接排放的,所以壓力極小,使用A管就可以了。

 

PVC管常用分為 就同樣尺寸來說因厚度不同有不同的稱呼

O管 用再給水管都稱內徑公厘 因以前都採用英制 英吋 1 " 後來規定用公制稱25

E管 用再配電用也稱內徑公厘 因以前都採用英制 英吋 1 " 後來規定用公制稱28

S管 用在排水管 S管是以英文字的第一各字母做代替 通常用在雨水管或是透 氣 管 還有其他比較沒壓力的用途之配管

並非馬桶與臉盆的S管那是儲水防臭功能

 

B管 一般厚度比較厚的管 (是以前採用等級的代號現在都用O管代替或W管)

A管 一般厚度比較薄的管(是以前採用等級的代號現在都用E管代替或S管)

因此很多用途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才有分為E管W管等等生產類別分辨 但每家生產的稱號都不同 也有相同的

 

例如台電有台電的規定厚度規格

電信局也有電信局規格

自來水也有自來水規格

污水下水道也有污水下水道規格(桔色管)

一般看你使用用途成本的考量選擇厚度為主要考量

 

PVC管詳細規格表如下:

標稱管徑

S-16 (1/2") 外徑 22m/m 內徑 18m/m 厚度 1.5m/m 27元每支

E-18 (1/2") 外徑 22m/m 內徑 18m/m 厚度 2.0m/m 36元每支

O-16 (1/2") 外徑 22m/m 內徑 16m/m 厚度 3.0m/m 51元每支

S-20 (3/4") 外徑 26m/m 內徑23m/m 厚度 1.5m/m 33元每支

E-22 (3/4") 外徑26m/m 內徑22m/m 厚度 2.0m/m 43元每支

O-20 (3/4") 外徑26m/m 內徑20m/m 厚度 3.0m/m 63元每支

 

A-28 ( 1" ) 外徑 34m/m 內徑 30m/m 厚度 2.0m/m 57元每支

E-28 ( 1" ) 外徑34m/m 內徑 28m/m 厚度 3.0m/m 83 元每支

O-25 ( 1" ) 外徑34m/m 內徑 25m/m 厚度 3.5m/m 89 元每支

 

E-38 (1 1/4") 外徑42m/m 內徑 38m/m 厚度 4 .0m/m 71元每支

O-35 (1 1/4") 外徑42m/m 內徑 35m/m 厚度 3.5m/m 121元每支

A-40 (1 1/2") 外徑 48m/m 內徑 44m/m 厚度 2.0m/m 82元每支

S-40 (1 1/2") 外徑 48m/m 內徑 42m/m 厚度 3.0m/m 121元每支

E-42 (1 1/2") 外徑 48m/m 內徑 41m/m 厚度 3.5m/m 140元每支

O-40 (1 1/2") 外徑 48m/m 內徑 40m/m 厚度 4.0m/m 158元每支

 

A-50 ( 2" ) 外徑 60m/m 內徑 56m/m 厚度 2.0m/m 104元每支

S-50 ( 2" ) 外徑60m/m 內徑54m/m 厚度 3.0m/m 153元每支

E-52 ( 2" ) 外徑 60m/m 內徑 52m/m 厚度 4.0m/m 201元每支

O-50 ( 2" ) 外徑 60m/m 內徑 51m/m 厚度 4.5m/m 224元每支

 

S-75 ( 2 1/2" ) 外徑 75m/m 內徑 71m/m 厚度 2.0m/m 137元每支

A-75 ( 2 1/2" ) 外徑 76m/m 內徑 70m/m 厚度 3.0m/m 196元每支

E-67 ( 2 1/2" ) 外徑 76m/m 內徑 67m/m 厚度 4.5m/m 361元每支

 

S-80 ( 3" ) 外徑89m/m 內徑85m/m 厚度 2.0m/m 156 元每支

A-80 ( 3" ) 外徑89m/m 內徑83m/m 厚度 3.0m/m 231元每支

E-78 ( 3" ) 外徑89m/m 內徑78m/m 厚度 5.0m/m 485元每支

O-80 ( 3" ) 外徑89m/m 內徑77m/m 厚度 5.5m/m 515元每支

 

S-100 ( 4 ") 外徑114m/m 內徑110m/m 厚度 2.0m/m 201元每支

A-100 ( 4" ) 外徑114m/m 內徑108m/m 厚度 3.0m/m 299元每支

B-100 ( 4" ) 外徑114m/m 內徑107m/m 厚度 3.5m/m 347元每支

E-100 ( 4" ) 外徑114m/m 內徑106m/m 厚度 4.0m/m 494元每支

O-100 ( 4" ) 外徑114m/m 內徑100m/m 厚度 7.0m/m 814元每

 

pvc水管1英吋=8/8=25mm

8/8=1"     7/8=7分   6/8=3/4=6分   5/8=5分

4/8=1/2=4分   3/8=3分   2/8=1/4=2分   1/8=1分

5/16=2.5分     鐵管1"=8/8=25.4mm(外徑) 

 

574465_503932359634391_2003958659_n 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Vincent.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